何光宇 ,孙英云 ,梅生伟 ,卢强 ,李实恭 ,孙福杰 ,于红光 ,尹文君
2009, 33(17):1-5. DOI: 10.7500/AEPS200905190
摘要: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压力给电力系统带来了新的挑战。为应对这些挑战,国外研究者提出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并已有了初步实践。文中在对国外智能电网实践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智能电网的定义,认为是否具有“多指标自趋优运营能力”是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的最大区别,而如何使电网具备“多指标自趋优运营能力”则是智能电网研究和实现过程中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009, 33(17):49-55. DOI: 10.7500/AEPS200907066
摘要:全球范围的智能电网研究与建设热潮正在给中国电力行业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总结了国内外开展的智能电网研究与实践,以及智能电网与需求响应(DR)协作的研究进展。从DR的视角阐述了智能电网与DR的协作,包括与DR相关的智能电网技术、智能电网与DR的协作效益。最后,结合中国电力行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在中国协作开展智能电网与DR的建议与设想。
2009, 33(17):10-15. DOI: 10.7500/AEPS200907217
摘要:智能电网被公认为电力系统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是智能电网的基本特征。文中对中国电力工业发展中智能电网基本特征的技术进展情况进行了回顾,指出了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改进建议。最后,从全局的角度分析了智能电网建设应该注意的问题。
2009, 33(17):29-32. DOI: 10.7500/AEPS200907255
摘要:论述了复杂系统理论、稳定性理论以及自愈技术对大电网实现自愈的支持。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和现状分析,提出了为实现大电网自愈有待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电网自身强壮是自愈的坚实基础,重点阐述了应用复杂网络理论进行电网网架研究的内容;电网安全预警是实现自愈的重要前提,提出了应用相量测量单元(PMU)基于轨迹研究电力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总体研究思路;在研究自愈系统构架方面,强调了电网自愈策略和电网恢复搜索方法的研究。
2009, 33(17):16-20. DOI: 10.7500/AEPS200904127
摘要:智能调度是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内容,是智能输电网的神经中枢。文中分析了智能调度建设的意义和目的,阐述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剖析了智能调度的内涵、特征、体系架构,对智能调度领域已有的技术实践进行了总结与思考,对智能调度领域未来的技术需求进行了展望。
2009, 33(17):6-9. DOI: 10.7500/AEPS200908062
摘要:分析了智能电网的自治性、协同性、层次性、进化性和阶段稳定性等系统特征,提出了智能电网是多个自治系统互联而成的“系统的系统”的观点。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智能电网的一种分层协同式“系统的系统”概念模型。在该模型中,划分在不同层次中的各自治系统可以采用全分布式方式、分布式加集中式方式和全集中式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实现,且具有阶段稳定性;每个自治信息系统、自动化系统可根据需要设置1个(或多个)边界节点,负责自治系统之间的通信。多自治系统协同完成智能电网的阶段性目标。最后给出了在分层协同式“系统的系统”概念模型指导下的智能电网建设原则和思路。
2009, 33(17):42-48. DOI: 10.7500/AEPS200907225
摘要:智能电网和微网是本世纪新兴的2个概念。文中从智能电网与微网的关系出发,通过阐述中国式智能电网和微网的内涵,提出未来智能配电网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智能微网,并着重分析了智能微网在建设智能电网过程中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2009, 33(17):38-41. DOI: 10.7500/AEPS200905156
摘要:从智能配电网(SDG)与配电自动化(DA)的定义、功能与技术内容入手,分析了SDG与DA之间的联系。介绍了高级DA的基本概念及其关键技术。对中国高级DA的研发与应用工作提出了建议。
2009, 33(17):21-28. DOI: 10.7500/AEPS200907241
摘要:对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分析了电力系统中电力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变化规律和相互之间的制约关系。通过对信息流的调控,改善电力流和资金流,实现智能电网。以信息流为基础,从信息分层、上下层信息互动、不同时间尺度信息之间的协调几个方面研究了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构架。从空间、时间、控制目标等3维协调、发展,以及基于相量测量单元的动态管理系统、系统级的闭环控制等方面探讨智能电网控制中心应用软件可能发生的变革,并对如何适应特高压电网的智能电网控制中心技术进行了讨论。
2009, 33(17):33-37. DOI: 10.7500/AEPS200907207
摘要:现代智能电网的发展要求继电保护系统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可靠性。结合智能电网的特点分析了现有继电保护系统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未来智能电网中使继电保护具有可重构功能的建议。分析了继电保护系统在线重构的需求,提出了继电保护重构的含义、准则以及继电保护实施重构的通用模型,给出了重构示例并指出了尚需继续研究的问题。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诚信大道19号 邮政编码:211106 编辑部:025-81093050,025-81093044
发行: 025-81093071 传真:025-81093040 E-mail:aeps@alljournals.cn
版权所有:电力系统自动化 ® 2025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aeps-info.com( 苏ICP备2022033660号-5 )